05

探寻藏地木氏的遗迹 2023年03月31日

探寻藏地木氏遗迹之一

庄园、碉堡

明代中期,丽江木氏土司日渐强盛,在牢牢掌控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同时,在明王朝的支持下,不断向康、藏边区用兵,其势力逐步扩展到西藏昌都以下雅砻江、怒江、独龙江、今缅甸恩梅开江河谷地带。木氏土司每占领一个重要地区之后,就采取种种措施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统治。在藏区,木氏土司建立了庄园,将大批纳西人随军迁移到藏区,令其子民开荒造田,挖沟引水,开采矿藏,发展经济,并委任世袭官员木瓜(相当于县、乡一级官员)进行管理,以便以此为中心控制周边地区。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青德乡热贡村,至今可以看到当年木氏建造的庄园遗迹。这一木氏庄园建立在乡城大河东面的一块平地上,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四周用土石砌起了高约5米,厚约1.2米的墙,相传在庄园四周筑有4个碉堡。1587年,木增袭承知府一职,当年乡城一带的领主乘新立幼主,组织武装进犯木氏领土,木增亲率将士前往克敌,大获全胜。之后为保境安民,巩固其在藏区的统治,他将封建领主庄园推行至乡城县境内,选择了自然环境较好的青德乡热贡村建领主庄园,成为这一地区政治、军事指挥部。并从丽江坝迁移了30户纳西子民定居于庄园旁,令其与当地藏族人民一起开荒造田,兴修水利,今天这些引水沟仍被当地村民使用并称为木天王水沟。不仅如此,木氏还将藏区村民移居到庄园附近定居,让移居的纳西族和藏族相依相存,交流生产技术,共同发展。

木氏土司北进藏区各地扩土,靠武力征服,为巩固其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下设“木瓜”一职成为该辖区的军政统领,实行武装士军义兵制度,不需要供养,领地内百姓平时务农牧业,战时只需木氏一声令下,就成为强大的战斗军队组织。木氏土司在迁入地十分重视武装建设,除建设高大的土司庄园外,在合适的位置修筑了防守瞭望的碉堡,当地人称其为木天王碉堡。

木氏土司在三堆乡境内建了一个碉堡作为情报站,各种信件和情报都放在那个碉堡里。这些碉堡有12个角,12个角构成一个圆形,到了房顶就变成了圆形的,碉堡上遍布着洞孔,洞孔是三角形的,是用来射箭的箭孔。木氏土司在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功用的碉堡,以便全面巩固他在该地区的统治。在稻城县色拉乡、傍河乡等地,至今还存留着用于防守瞭望的碉堡遗迹。

在傍河乡山间牧区,我们找到了一个当年木氏土司用来防守瞭望的碉堡遗迹,这座碉堡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由石头层层垒制而成,基座占地长约4.3米,宽约3.6米,整个碉堡由下至上逐一向上向内收缩,使整个碉堡重心下移,更为稳固,整个碉堡高约11米。时间和风雨把每一块石头都打磨得不见了菱角,从碉堡坍塌的一侧我们看到了碉堡内的构造,碉堡内可大约容纳两人,在碉堡的四周各有一个瞭望窗口,从碉堡的高度猜测,碉堡内应该为两层。站在碉堡内,可以360度俯视这一块被几座山包围的平地,如今这块平地成了藏民的牧场基地,四周的山地是天然牧场,平地则是牦牛和牧民避风德栖息地,在距离这块平地约10米的地方有一条常年不断流的溪水。当年木氏土司在这块土地上不仅建了碉堡,从碉堡四周遗留的各种石基看来,在碉堡附近应该还有很多附属建筑,这和当年木氏土司在藏区迁入地推行的武装士军义兵制度十分吻合,战时为兵,闲时放牧,自给自足的同时又巩固了木氏在藏区的统治地位。

如今这些碉堡的遗迹被当地藏民视为圣地,他们在遗迹上挂上经幡和哈达,以示对木氏的崇敬。位于稻城色拉乡藏民聚居的坝子里,也有一座木氏碉堡,如今碉堡遗迹被经幡团团包围,时常有人在此诵经祈福,透过层层经幡,只剩基座的碉堡呈现在眼前,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层层垒叠,石缝之间的泥土粘合剂依然清晰可见。当地年长的藏民告诉我们,在稻城县的这块平坝里,在藏民聚居的地方有木氏碉堡,在平坝四周的山腰上也分设了很多碉堡,木氏在藏区也多行善事,修桥补路,捐助寺院,用经济实力扩土,一边教给当地藏民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水利灌溉,一边以德服人,让藏民改善了生产生活,征服了民心。木氏土司在藏区逐步站住了脚,受到藏族人民的尊重,被称为纳西王。

自元至清,历经三朝,由于历代木氏土司忠君爱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仅维护了丽江这方水土的和平,也避免了其占领地的藏区陷入长年的战乱。从明正德三年(1508年)至嘉靖五年(1526年),木氏土司的领地已经扩大到了康南和昌都左贡一带,木青、木增继位后,进一步向康西南扩展,到明末木氏的领地东北面已到四川雅砻江流域,北面达甘孜以及西藏昌都一带,西面已达今缅甸恩梅开江一带。木氏的这一领地范围位于滇川藏边沿结合部,这里多民族杂居,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历史上自吐蕃王朝崩溃后,这一地区陷入了各个领主、酋长割据一方,常年相互争夺的战乱之中,生灵涂炭。后来成为木氏土司的领地后,木氏土司采用了移民戍边、以教固政、发展经济等多项措施,让这一地区长治久安。木氏被当地各族人民尊为木天王。

自元至清,历代木氏土司坚持对每朝要“忠心”,对领地内子民要“和”的发展战略,使纳西地区长期处于安定团结,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纳西人民尊称为“木老爷”,木氏土司扩土到藏区后,采用以和为贵的策略,用多行善事,发展经济、捐助寺院等举措征服民心,木氏土司在藏区逐步站住了脚,受到藏族人民的尊重,被尊称为纳西王。

探寻藏地木氏遗迹之二

信仰

明代中期,在藏区,藏族人民和纳西族移民融洽相处,相互影响,在藏民心目中木氏土司已经成了他们信仰中的一位尊者。

稻城,一个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属康巴藏区的县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东与九龙县相接,西与乡城县相邻,北接理塘县,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相邻。县境内藏族占96%以上,此外,还有汉、纳西、回、彝等民族。

稻城的藏民居外部为石制,建筑多以方形为线条,整体建筑由下往上往内收,外饰多用红黑两色,这种简单装饰和整体重心下移的建筑风格让人倍感稳健,一切都那么和谐。

明朝嘉靖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北进藏区各地扩土,当他来到稻城,面对这一片祥和之地,他是怎样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支持他的统治?直到后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怀崇敬的尊他为纳西王?

生活在稻城的藏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宗教信仰的民族。简单的生活,虔诚的信仰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得格外丰富,就如他们的房子,外部刚毅而简朴,而内饰却让人意外。稻城的藏民居内部一律用木材做装饰,而且大部分藏民家会把所有积蓄用来修饰家里的佛堂,在藏族人家里,最华丽的房间就是佛堂。佛堂内的木柱子雕满了各种吉祥的纹饰,屋顶绘满了宗教图案,大面积的金色和各种浓重的色彩搭配可以看出佛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稻城传统的藏族人家里,不仅家里人每天在佛堂诵经,每年在不同时间里还会到寺院请喇嘛到家里诵经,佛堂是藏族人家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如今各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各种装饰材料让佛堂更加金碧辉煌,但佛堂里盛放着的虔诚从未变过。有的藏族人家虽然已经居住在了现在的新宅里,但他们保留了老宅,老宅就在新宅不远处。老宅除了占地面积比新宅小一半之外,室内的各种布局几乎没变。

老宅的佛堂比新宅的佛堂小很多,经过几代人在里面熏习佛法,让整个佛堂散发出无比的庄严,佛堂里的每件器物都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味。佛堂的木地板格外洁净,不是人为打扫过的那种洁净,而是几代人在这里拜佛,被无数次的膜拜所打磨得光净温润,甚至在经常拜佛的木地板上已经留下深深的脚印,先辈的虔诚已经和这个深深的脚印一起印在了老宅里。稻城藏族人家的信仰力量让人感动。

著杰寺位于稻城县桑堆乡境内,距县城20公里,1144年建成,是稻城县境内的一个重要的白教寺庙,寺庙中僧侣们与自然和睦相处。在著杰寺的侧殿,除了供奉着白教的历代高僧大德,我们还发现了几件与辉煌殿堂有几分格格不入的摆设,一把龙椅,一个案几、两个柜子,在金碧辉煌的殿堂内,暗褐色的几件摆设也置于其中,这充分说明了它在寺庙中的地位和价值。寺庙的管事介绍,这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家具。当年,木氏土司在稻城占有大片领土,在这里木氏多行善事,修桥补路,捐助寺院,受到了当地藏民的尊敬,藏民把木氏土司用过的家具当做圣物和他们信仰的宗教高僧大德供奉在了一起。暗褐色的龙椅,椅背、扶手各处被12条形态各异的龙盘旋缠绕,12条龙在祥云中时隐时现,稳健中透出丝丝霸气,让人感受到木氏土司当年极盛一时的情境。而雕工也可谓极其精致,不但把龙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连每一片龙鳞的深浅、大小都能雕刻得几乎丝毫无差。两个木质的柜子和龙椅一样,做工极其考究,柜子正面用了整块的铜板覆盖,并在铜板上做了精致的雕花,雕花内容多为寓意吉祥的蝙蝠、麒麟、悬鱼、祥云、寿字符号以及暗八仙。时间过去500年,依然能够成为稻城藏民信仰的一部分,足见木氏当年在藏地的威望。

丽江木氏土司向康、藏边区用兵扩土的历史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木氏的移民举措推动了藏族和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把纳西族地区的种植业、手工业、采矿业生产技术传授到了藏区,促进了藏区的经济发展,而至今藏区的各种木氏遗迹也已经成为了今天藏族和纳西族融洽相处交互发展的见证。

作者:通讯员 和永发 和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