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从“金生丽水”到“丽水生金”的跨越 ——读奚百川的金沙江丽江段调研专辑 2023年12月31日

10多年前,奚百川写了《丽江向何处去》一书。近10多年间,他从未停止过对丽江之问的探索、追寻、思考。

2023年三四月间,一个身影行走在流经丽江615公里的金沙江边。他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河山,或屹立于天地之间,或向着滚滚大江,或向着丽江大地,或向这里的人们追问曾经的过往。举步入荒径,只为少人行。仿佛千山独行,于无人处更进一步需要无穷的好奇心、无限的热爱与坚持。他的探索注定是无垠的拓荒,对他来说,有10条路可以走,但解决的思路在哪儿?一些确定的痛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需要积极思考,发现新的桃花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金沙江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他的发问一个连着一个、一声高过一声,如滔滔江水,无可阻挡。

“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随后,一本由23篇带有调研性质的文章组成的金沙江丽江段调研专辑水到渠成、应运而生。他用文情点亮这条大江,让它放射出“丽水生金”的奇光异彩,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丽水金沙”的时代画卷。

奚百川的这本金沙江丽江段调研专辑,带我们重新认识了金沙江是一条什么样的江。615公里的金沙江丽江段在整条长江中算是流经市域够长、够远的一段,这是大自然给丽江的厚赐,但奚百川考察金沙江丽江段是冲破行政区划的,是在调查自然意义上完整的长江。只有将金沙江丽江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才能真正认识金沙江。在长江地形图上,“万里长江第一湾”是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具有非凡意义的大转弯,从这一转折点开始的河流孕育和滋养了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这条纵贯线上的黄金分割点,似乎也印证了生命与自然的法则,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转折,还是一个母体和新生命的发端,更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理应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这是金沙江丽江段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可以借用《荀子》及后来的《孔子家语》中记载的一句话:“昔者江出于此弯,共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正所谓“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金沙江带着它永恒的追求、憧憬、意志,以激流奔湍的气势与高山大川碰撞交融,分娩了波澜壮阔的万里江海。如果没有那100多度的大转弯,如果没有金沙江,哪来遍地桑麻和千里稻浪的江南富饶膏腴之地?哪来“江南织造”?哪来悠悠长江文脉?这是英明的抉择、伟大的抉择。“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作者的眼中,浩荡江水流淌的是根魂和血脉,流淌的是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流淌的是无尽的天下财富,流淌的是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只有胸怀“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气魄,才能看清“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景象。金沙江丽江段为我们铺展了一个辽阔的地域平台、生长平台、守护平台。这是作者带我们走进金沙江丽江段的情怀、初心、使命。

多年来,有人写过万里长江第一湾、写过动人心魄的虎跳峡、写过高峡出平湖的梯级水电站,但还没有人专门写过金沙江丽江段。虽然金沙江丽江段寂寞太久,但它从未忘记使命,一如既往地默默穿行在丽江大地上。江还是那条江,仍然在那里,今幸有奚百川走进金沙江的怀抱,深情地将自己的志趣、情怀和使命与这条大江联系在一起,并且不负大江的厚赐,以带有命题作文性质的23篇调研文章写出了自己对这条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获。

长江历来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梦想、诗词、华章一路前行,以一个又一个高潮推进,就像它在汛期要按时推出一个又一个洪峰一样。长江是中华大地名副其实的一条“文学之河”,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一条“文学长河”贯通下来,就像一江丰盈的碧水。是的,古往今来,真正能够托起文化巨擘的是长江,是这道神奇的文学长廊。创造楚辞的屈原,无疑是一位长江之子;汉赋的兴起,长江仍然以喂养中华文学为己任;魏晋南北朝开创的山水诗体,幸有长江的默默呵护与庇佑;大唐文学盛世的诗歌名作,让长江这个天然的文学舞台光焰万丈;赤壁边的“一词两赋”非长江莫属;元、明、清的惊世杰作依靠长江再创文学奇迹……如此天地造化,真是可遇不可求。无疑,历史长河经大浪淘沙,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金沙江丽江段是整个长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和环节,金沙江在我们的身边奔流,与我们的故乡息息相连,这怎能不使作者动情并触发满腔情怀抒写丽江长江的多彩辞章呢?这也算是一个长江之子的心声吧。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故而,圣人治世要以水为枢机。这是中国古人对“水运”与“国运”、水脉与文脉、水势与情势关系的一种认识。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吸收百家之长,成就千秋之治。”金沙江丽江段穿越高山、汇纳百川、有容乃大,那么,我们地尽其利、江尽其流、物尽其丰,可否成为富强之经、治丽之本呢?奚百川的23篇文章,抓住了“水运”的线索,把“水运”与“国运”联系起来,以广博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山以水为血脉”“水以山为面”,将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融合了静止与流动、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变化与组合、高远与低回等概念,从切不断、砍不断的万古江流中重新梳理蕴含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并使许多此前不见的新因素不断涌现。人在山水里可以通过“回到源头”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重新获得生机勃勃的生命动力。当宏观与微观交融、横向与纵向交织、共时与历时交错,由点及线、由线成面,云情至美、风物至胜,水影花香、湖光山色,多样的场景为我们展现了615公里金沙江丽江段的自然特质、特殊禀赋、蕴含能量、空间布局、发展脉络,从不同层面向我们展现出一条血肉丰满的自然之江、历史之江、文明之江、美丽之江、开放之江、活力之江、财富之江、创新之江,自然也可以看作是丽江的千秋之基、千秋之路、千秋之理、千秋之治、千秋之业,为我们探索丽江发展的定位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考。

当然,作为一名政策研究人员,作者行走在山水间,萦绕脑际的始终是丽江向何处去的问题。如何找到星星之火,考验的不仅仅是眼光,更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上下求索之后,作者清晰地告诉我们:“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水是财富、智慧和变化的象征。大自然把所有雄奇的力量都熔铸在金沙江,把所有瑰丽的色彩都附丽于金沙江,完成了一章完美、奇异的诗篇。他以研究者独有的眼光、思维,给读者提出许多建议,其原点起于战略预见、判断趋势和转折点;核心是找魂,找出定位、方向和指导方针;进而找到关键点进行聚焦、寻求突破;最终围绕战略目标和聚焦点,将各种要素和行动协同起来形成系统力量达成一系列长江战略构想。615公里金沙江丽江段的魂在哪里?事实上,作者给了我们答案:金沙江就是丽江的魂,是丽江前行指路的地标。没有魂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丽江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方向、搭建平台、树立信心。“找魂”就是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明白“我有什么”“我还能有什么”,解决“走什么路”的问题。每条江流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性格、情绪,谁能读懂江河呢?谁能理解江河的思想呢?事实上,江河的每片流域都有完整的系统,都有它们密切融合的结合点。作者带我们找寻的金沙江之魂,使我们认清本质、认清主次、认清阶段、认清关系,在金沙江丽江段615公里的宽度、高度、长度上,把经济、文化、生态、环保、社会、历史、民风、民俗打通,把经济形态、空间结构以及转型方式等深层次发展模式打通,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权衡、考量,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更深层次中表达出丽江人民对长江故事、长江之歌的坚守与追求,最终转化为一种方向和行动,让金沙江丽江段真正成为造福丽江的母亲河,带动丽江实现持续、长远的发展。

“金生丽水”“丽水生金”,这是金沙江的脉动所在以及丽江的美丽、力量与灵气的来源。作者在前言和各篇章中给了我们许多答案,围绕615公里金沙江丽江段而展开的制度安排、经济运作、产业开发、旅游发展、廊道建设、城镇规划、生态保护、流域治理、民生改善、民族文化等,包括大坝工程、水电资源、农业灌溉、城市用水、防灾减灾、航道运输等等,最主要的是发掘出核心优势,把长板做得更长,但并不刻意追求补全短板和面面俱到,使“水运”的表达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把“魂”的神韵完美准确地勾勒出来,把自然资源和综合优势更大程度地凸显出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丽水金沙”的崭新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议论吐为仁义辞,文章散作生灵福,托举的是家国责任。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但没有人去改变,它就不会改变。“魂”和“脉”是金沙江丽江段特质的体现,蕴藏着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能展现它的未来和蓝图。“找魂”和“把脉”能在更大层面上深刻发现,或是在望尽天涯路之后内心澄明、豁然开朗,或于电光火石之间发现美和价值。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作者与金沙江丽江段的这次相遇,最终将会使这里的山水展现为未来丽江之美。从无到有不一定是坦途,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条江上一定会有人前行。非常之时代、非常之丽江,需要拿出大创意、大思路、大牵引、大抓手,当有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方能建非常之功。615公里的金沙江丽江段,足够托起未来的丽江。

江海处下百川汇。奚百川触摸金沙江之脉,让我们感受了它的脉动、信心和活力。作为每一个长江之子,奚百川之所见,我们当一见如故、欣然接纳。

作者:肖德荣(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