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纳西三部曲》已属于人民大众

《纳西三部曲》不只属于纳西族,已经属于各兄弟民族;不只属于丽江,已经属于中国、属于人民大众。

《纳西三部曲》刚出炉不久,我在巍山古城看到当地群众在跳《纳西三部曲》,很是震惊。后来,我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城市看到《纳西三部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激情,“他乡遇知音”,顿时“忘了身是客”,真正见证了“艺术无国界”“音乐无国界”。最庆幸的是,它已走进了很多校园,成为了学生课间操曲目。尤其是应邀有幸在石林欢度火把节,一曲古老的《阿细跳月》、一曲现代的《纳西三部曲》、再加上一曲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来压轴,两万多人的热情完全激活、快乐彻底火爆,“东方狂欢节”天地同欢。不容置疑:纳西人民的歌舞,通过《纳西三部曲》融入了中华各民族“歌舞的海洋”。

“纳西族的歌曲婉转抒情的居多,还不能全面体现纳西族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这是这首歌的创作动机。和文军在回答记者采访时非常含蓄委婉,但他在创作之前,对纳西族音乐作了深度研究。史料对纳西族先民较早的记录是“俗喜好饮酒歌舞”(《蛮书》),这应是纳西族的“真性情”,但风云变幻,“越析诏”被灭、“铁桥之役”“元跨革囊”“改土归流”等历史事件使纳西族在“夹缝中生存”而变得“刚柔并济”,特别是“天雨流芳”使很多纳西人变为“温文尔雅”且多愁善感。以“谷气”“喂美达”“崩石细礼”为代表变成“悱恻缠绵”,甚至总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游悲”(悲情)的阴影,但纳西人的血液里总是涌动着欢快和狂野的音乐元素,在1949年7月丽江和平解放前得到“集体性喷发”,“丽江的胜利是丽江文化的胜利”“丽江是在人民群众的民歌声中获得解放的”……丽江文化、特别是丽江民歌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最具有“文艺细胞”和最具有“文化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丽江地下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纳西三部曲》诞生于2007年,那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丽江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变成世界旅游名城”、变成“世界的丽江”,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快乐幸福”“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成为丽江“主旋律”,很多丽江人总是想要把丽江最好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全世界,这是丽江当时的“精神风貌”。此时,和文军也不是“初生牛犊”,他的音乐“情窦早开”,他能发现并捕捉到纳西族民歌中欢快的音乐、欢快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打跳歌》《饮酒歌》《幸福歌》最能体现纳西族的生活原貌和精神特质,于是,《纳西三部曲》应运而生并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拍即合”,从而“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可以说,《纳西三部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广大的人民大众。

《纳西三部曲》不只是歌,它最初的创意就是歌舞。“言之不足,歌之咏之;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完全顺应了艺术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们表达情感的自然规律,“歌舞乐”完美融合,且歌且舞且乐,让人兴奋不已、欲罢不能……

和文军在谈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时,特别提及3个人,我对此深有感触。

一是和民达老师,他是民歌的收集者、整理者、创作者、演唱者,更是一位真正的载歌载舞者,他最具有音乐激情,最能把纳西族音乐狂热的内涵表现得酣畅淋漓。他给予这首歌极大的帮助,他把这种音乐激情带入了这首歌。

和德华老师是丽江的一位音乐奇才,他懂音乐,不只是纳西族音乐、藏族音乐;他了解歌手,不仅了解音色音质,更了解具备的潜能和內心的渴望;他知道听众,不仅直面大众,而且追求流行……《纳西三部曲》配乐的节奏仿佛采自纳西族先民古老的舞步以及现代人心跳的节奏。

“李月桂老师喝点小酒后录的笛子也为这首歌增色不少。”笛子是纳西族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最大众化的乐器,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在偏远山村,我的上一辈几乎都能制作并会吹奏,很多人都随身携带,会吹者多,但善吹者少,真正能引领歌舞且被认可的笛者没有几人,因为不仅“善吹”而且还要“善舞”,我的老家在打跳时就有这样的说法:“笛子赢了?还是歌舞赢了?”笛子不断才能弦歌不绝。李月桂老师“喝了点小酒”的笛子与《纳西三部曲》最配,尤其是对于那段《饮酒曲》。如果笛声的清脆欢快亲切自然犹如天籁,让人飘飘欲仙,那么《纳西三部曲》的每一个鼓点都敲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世间万物、天地神灵都为之共鸣,因为,鼓是东巴仪式及东巴舞蹈的“法器”,它是通灵的。鼓声不仅使歌舞具有了远古的自然氛围,而且又产生了庄严的仪式感。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纳西三部曲》传达了纳西人古老的“生活理想”,又表现了纳西人现代的“理想生活”,而快乐是生活的最高原则。它的音符和旋律表现了生活的日常,而舞步却注入了时代欢快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感,不仅被纳西族人民欣然接受,而且全国人民也随之翩翩起舞,可见“与时俱进”如此重要。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纳西三部曲》不是几首纳西族民歌简单的组合,发现民歌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也是“独具慧眼”,而对生活的快乐场景进行艺术化的提升更是“独具匠心”。《纳西三部曲》歌词明白如话,都是民间口语,是大家都想说都会说的话,虽然精心选择、认真提炼却连贯自然、如同一气呵成。3组民歌的衔接也是天衣无缝,呼唤父老乡亲、呼唤兄弟姊妹、呼唤远方客人的声音,只是从平常的纳西族打招呼的语气上轻轻带了一点音乐的旋律,从而显得特别亲切、特别走心,不来跳就仿佛有愧于邀请的盛情……

“咱俩兄弟呀,瞌睡瞌睡只想睡,高兴高兴只想笑,不笑不说话。”这是生活中纳西族喝酒划拳方式,出拳前的这几句话非常有意思。无论喝高想睡觉了,还是正在兴头上高兴不已,都要“不笑不说话”,意思是喝酒不管喝到任何程度,都是图高兴,这是纳西族喝酒的格调。把大家耳熟能详的“猜酒令”巧妙地植入歌中,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营造出饮酒欢乐祥和的气氛和场景,这意想不到的效果,恰恰反映了作者创作的“用心良苦”和“别有用心”。

而我对外边的朋友是这样解释的:想睡觉了就呼呼大睡,能睡是幸福的,睡眠好坏是健康和“幸福指数”的标准,现在很多人都受失眠困扰。想笑了就哈哈大笑,笑一笑十年少,笑得出来是快乐的标志,这就是纳西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不笑不说话”,那是纳西人对别人的态度,真诚和友好都出自内心。

《纳西三部曲》创作成功的背后,是创作者对纳西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精准把握,并进行了理性的提升和艺术的创新。很多人说:“丽江是一种生活方式”。纳西人的生活方式不但自己喜欢,而且外地人也喜欢,这恰恰是这首歌能走出丽江的真正原因。

《纳西三部曲》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首发的MV中歌者压根就不是“独唱”,而是和父老乡亲一起在“大合唱”,这首歌一创作出来就已经属于人民大众。

这首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首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演唱的歌,无论你具有如何高超的技巧和水平,一旦沾不上地气,一旦没有人民群众大地上的舞步,这首歌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西三部曲了》。所以,和文军“帅不帅”已不重要,我认为他很“酷”,男人“酷”比“帅”更重要。和文军唱得好不好也不重要,让老百姓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甚至连和文军是谁都已经不重要,他完成了一个使命——总算创作了一首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被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歌”,他融入了这首歌、融入了大众之中……

和文军如是说:“纳西人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最直接的方式是把手牵起来、把歌唱起来、把酒喝起来,陌生感、隔阂感、怨恨感就会消失,而《纳西三部曲》恰恰有这些功能。”

但我认为,这首歌最大的功能是感染力和凝聚力。一听到这首歌脚板就发痒,一跳起“三部曲”大家就里“一家亲”。

我非常同情和文军,走上音乐之路就创作出这样一首歌,自己给自己放养了一只“拦路虎”,艺术的突破很难,超越自己更难。我真想安慰他几句,如果突破不了、超越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一生能有这样一首歌足矣。

对于丽江音乐,我充满希望,更充满期待,创作者、演唱者、热爱者、参与者、作品之多,极大地丰富了丽江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比较而言,丽江文艺其他领域真的略逊一筹,这就是希望的基础。虽然精品颇多,人才辈出,但能走出丽江走向全国的作品和人才甚少,因为“民族性”思维束缚了“国际性”理念。“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但“只有世界的,才更是民族的”。音乐无国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这方面,藏族同胞、彝族同胞都已走在我们的前列。丽江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丽江有各民族的音乐素材、有很多优秀的歌手、还有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家都热爱丽江,音乐“世界性”的功能不容乎视。

总而言之,我们的本土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音乐,不只献给丽江人民,而是要献给全国人民、世界人民。我们的歌曲,不是自己唱给自己听,而是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和我们一起唱。

作者:杨树高(市政协)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丽城吉庆路 CopyRight :丽江日报社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70203302018号

2023-09-30 杨树高(市政协) 1 1 丽江日报 c108171.html 1 《纳西三部曲》已属于人民大众 /enpproperty-->